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中新社70年|憶九八抗洪:伴著洪峰走,枕著長江睡

分享到:
分享到:

中新社70年|憶九八抗洪:伴著洪峰走,枕著長江睡

2022年09月21日 09:54 來源:庖丁解news微信公眾號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編者按:

  本期小牛工作室特邀參加1998年抗洪報道的中新社記者顧立軍、田惠明,為大家回憶九八抗洪采訪和應對“汛考”的難忘往事。

  災區歡迎三種人

  24年前,1998年8月,沿江諸省,陰云密布,連月不開,暴雨如注,十日不停,恨不得將20世紀最后兩年的雨水一下子傾吐出來。

  四川的嘉陵江、岷江、烏江、沱江,湖南的湘江、資江、沅江、澧水,湖北的漢江,江西的贛江,呼嘯著涌入長江,長江水位持續暴漲,洞庭湖滿了,鄱陽湖溢了。滾滾江水,浩浩蕩蕩。

  一時間,抗洪救災成為舉國上下的頭等大事。

  關鍵時刻顯真情:身著綠衣的解放軍官兵沖上了江堤,扛沙袋、堵管涌;穿白衣的醫生護士趕到了災區,醫病患,救傷者;媒體記者聞風而動,穿梭在長江兩岸,拍災情,錄實況,將軍民團結抗洪救災的新聞及時傳至海內外。他們是災區最受歡迎的三種人。

中新社采訪團記者與當地民眾合影

  中新社的記者不用揚鞭自奮蹄。

  此時,時任湖北分社社長章敦華正全力以赴,疾走長江兩岸。武漢支社長柳俊武鎮守三鎮,三峽支社長羅德惠負責宜昌,江西分社長段八一出征九江,總社攝影部多位記者急赴鄂、贛兩省災區,大家合力同心,及時將長江抗洪新聞采寫發出。

  眼看著洪災越來越嚴重,總社又派出了一支抗洪采訪小分隊,于8月13日中午,乘白色桑塔納、藍色吉普車,駛出總社大門,向著長江抗洪前線出發了。

▲田惠明、趙勝玉、陶社蘭乘沖鋒舟采訪災區

  報道組成員有:時任社長助理顧立軍為總負責,總編助理田惠明協調圖文發稿,湖北分社長章敦華負責采訪總調度,文字記者陳建、趙勝玉、陶社蘭,攝影記者為鄒憲。司機楊福順、林憲。

  星夜驅馳 奔赴荊州

  我們星夜驅馳,沿高速公路直達鄭州,稍作休息,又走107國道南下,當時京廣高速還沒有修到武漢。

  我們馬不停蹄,終于在14號傍晚時分,跨過了長江大橋,與章敦華會師于武昌城下。

  15號我們在武漢市區采訪,登黃鶴樓頭遠眺:江水翻滾橫流,江面寬闊無涯,水位即將貼近長江大橋了。昔日江上百舸爭流,今日沒有一艘行船。

  武昌沿江大道上,處處是堆的山高的沙袋,用以阻擋肆虐的江水入城。我們登上沿江大堤,穿行街頭巷尾,一邊察看水情,一邊制定下一步的采訪路線。

  敦華社長的家鄉在荊州公安縣,他對長江再熟悉不過了。他說:“荊江大堤是長江的生命線,荊州沙市水文站是荊江大堤的晴雨表,荊州公安縣是長江的分洪區,萬里長江險在荊江。我們應該立刻趕到荊州去。“

  事不宜遲,16日清晨, 楊福順、林憲不顧疲勞,駕車飛速向五百里開外的荊州駛去。我們這兩輛采訪車此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兼有多種功能。

  一是交通功能:哪里出險情,哪里有新聞,我們的采訪車就可以每小時百公里以上的速度盡快抵達。

  二是辦公功能:我們的照相器材、電腦、傳真、錄音機、傳真機、水情資料、地圖等辦公用品均在車內,大家在行進之中就可以打字發稿、研究題目、擬寫采訪提綱。

  三是餐廳功能:我們的車上裝有礦泉水、餅干、方便面、水果、香煙等,渴了、餓了就在車上解決。停車后,兩位司機會及時采購補給。

  四是臥室功能:采訪車也是臥室。累了、困了就在車上打個盹兒。養精蓄銳,上車就睡,體力迅速恢復。下車就干,不知疲倦,一直保持良好的采訪狀態。兩位司機可以停車大堤下,抓空睡會兒。

  中午抵達荊州,我們站在荊州抗洪指揮部五樓頂上望去,數十米開外即是荊江大堤,長江第六次洪峰正滾滾而來,堤內是一望無際的浩瀚江水,水位已經超出警戒線兩米多,快與樓頂齊平了。

  如果荊江大堤一破,江水不但吞沒荊州古城,而且一路向東,直逼武漢。可以說保住荊江大堤,就是保住了武漢三鎮。

  留下還是撤離?

  此時,暴雨依然不停,水位一高再高,當地的水利專家告知,要想保住大堤,確保武漢安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只有在荊州對岸的公安縣北閘大堤炸壩分洪,公安縣有一個已經規劃好的分洪區。

  不容耽誤,我們要立刻趕到公安縣去,荊州與公安縣隔江相望,只有幾十里的距離,但江面上早已封鎖,輪船停駛,擺渡停開,荊州也無大橋橫江。

  此時要想到對岸的公安縣,只有驅車向西100多公里,那里有枝城長江大橋,過橋后再向東折回100多公里,才能到達公安縣。兩位司機二話不說。繼續駕車長途奔馳,終于在傍晚時分到達了公安縣城。

  由于分洪已經提前預警通知,幾十萬村民準備“舍小家保大家”,要提前開始撤離。逆行者是解放軍戰士,他們列隊扛鍬,喊著口號跑向江邊。

  湖北媒體同行告知:公安縣北閘的大堤上已經挖好了一百多個爆破坑,里面填裝了近二十噸炸藥。

  萬事俱備,只等當晚上九點后,中央一聲令下,即可炸壩分洪。要炸開分洪的口子長2500米,屆時,長江水將一路咆哮傾瀉……

  如果這樣,幾十萬畝良田將被淹,幾十萬人口將流離失所,公安縣分洪區將是一片汪洋。

  怎么辦?我們報道組是留下來堅守,還是撤離到安全地帶?留下,可以采訪到分洪現場鮮活的新聞,記者聚集的公安縣抗洪指揮部的三層樓頂還可以抵擋一陣。

  離開,關鍵時刻記者哪能撤離現場!但兩輛采訪車泡在水里,將徹底報廢。

  幾十萬人的家園保住了

  怎么辦?敦華社長堅定地說:“公安縣就是我的家鄉,我要留下來”。顧立軍說:“九一年安徽淮河水災我就在現場,我有抗洪的經驗,我留下。”

  攝影記者鄒憲表示,我也要留下來,我用相機記錄下炸壩分洪的瞬間。其他幾位記者也表示愿意留下采訪,讓車輛撤離。經過一番討論,最后決定顧、章、鄒三個人留在公安縣城,其余的撤到50公里開外的一處叫藕池的高地。

  就這樣,他們三人冒著生命危險留在了公安縣城。其余的人駕駛兩輛車急速向高崗之地駛去。

▲記者陳建在采訪現場

  此時已經快晚九點了,公安縣城已是漆黑一片,老百姓基本都撤離了,只有軍車和軍人們在行動。大喇叭還在反復播放著趕快撤離的通知。

  我們駕車出了縣城,沿著公路狂奔,一路暴雨傾盆,雷電交加,雨刷器用最快的速度來回的刷著,但仍看不清前面的路,車窗外白茫茫一片,大家誰也不說話,司機緊握方向盤,手在發抖,仍然拼力的前行。

  我們睜大眼看著窗外,尋找著高點兒的建筑物。大家都表示,一旦分洪的江水追過來,我們就棄車跑到制高點上去,或者爬到大樹上。

  好在一路有驚無險,一個多小時后,我們終于看到了燈火,看到了高崗之地上避險的受災民眾,這時大家才松了一口氣。

  8月16日,這是一個不眠之夜,我們不時打探著公安縣的消息。

  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了,深夜兩點多,終于,肆虐的江水有所收斂,荊州沙市的水位停在了45.22米,遠遠高出可以分洪的水位,據說這是150年來長江歷史上的最高水位。

  這是一招險棋,中央高層臨危不亂,科學決策,指揮若定,堅持住了,沒有下達炸壩分洪的命令。大壩保住了,公安縣保住了,幾十萬畝良田保住了,幾十萬人的家園保住了。

  伴著洪峰走,枕著長江睡

  17日上午,我們的報道組又會師了。從17日起,我們又沿長江兩岸的石首、監利、洪湖、赤壁、咸寧、岳陽一路采訪,伴著洪峰走,枕著長江睡。

  敦華社長得知了洪湖市長的行蹤,知道其日夜堅守在長江邊的一艘船上。堤在、船在、人在,這艘船就是洪湖市抗洪救災的指揮部,市長吃住在船上已經幾十天了。

  敦華社長連夜前去采訪,沒有燈,打著手電做記錄。采訪回來后,熬夜寫就了專訪洪湖市長的稿件。

▲章敦華夜訪時任洪湖市長

  記者陳建、趙勝玉、陶社蘭更是勇者無畏,來到原42軍葉軍長的石首市抗洪指揮部,并自報家門進行采訪,豪爽好客的葉軍長被記者勇敢的精神感動了。

  這位將軍似乎與記者們很投緣,不但接受了我們的采訪,還相約第二天,一起乘沖鋒舟深入孤島村莊,去查看被困的災區。看看救災的戰士們,以鼓舞士氣。

▲陳建采訪原42軍葉軍長

  要知道,能深入到被淹的村莊去現場采訪,沒有船是寸步難行的。機會難得,第二天上午,我們身著橙色救生衣,隨著葉軍長一行,乘上沖鋒舟,向著險情最嚴重的村莊駛去。

  我們看到,災區險段,戰士們有的泡在泥濘中挖土,有的扛起沙袋一溜小跑,將沙袋壘在堤壩上。顧立軍真是有經驗,他鉆進受災民眾的帳篷里,摸摸被子,看看鍋里,又遞給老鄉們香煙,與他們深入交談采訪,民眾將許多的心里話都講給了他聽。

▲顧立軍在采訪受災民眾

  鄒憲的相機不停地拍著,留下了一個又一個難忘的畫面。記者的稿件不停地寫著,一篇篇傳回了總社。值得我們自豪的是,報道組采寫的《災區歡迎三種人》稿件,角度新穎,文筆流暢,后來榮獲了第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24年過去了,在1998年長江抗洪報道中,我們目睹了世紀大洪水的驚濤駭浪,我們經歷了十幾天采訪的驚心動魄,我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回憶,這段經歷成為了我們新聞生涯中一段難忘的舊事。

  作者:顧立軍 田惠明

【編輯:張燕玲】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