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國考報名已開始,如何選崗更容易“上岸”?三位專家傳授技巧!

分享到:
分享到:

國考報名已開始,如何選崗更容易“上岸”?三位專家傳授技巧!

2022年10月26日 20:56 來源:國是直通車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文/汪俐辰

  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3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報名時間為10月25日至11月3日。據了解,此次國考共計劃招錄3.71萬人。其中,設2.5萬個計劃專門招錄應屆高校畢業生,招錄政策繼續向應屆畢業生和基層崗位傾斜。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參加國考?如何選崗更容易“上岸”?

  國是直通車聯合知乎,邀請三位專業人士,為大家劃重點,找技巧。

  1.2023年國考公告有哪些新變化?

  半月談公考教研負責人孫曉琳:2023年國考公告主要有以下三大變化。

  第一,國考再次擴招并向應屆生側重,今年可謂是應屆生的“戰場”。其次,在崗位設置方面,國稅作為今年的“招考大戶”,招收人數比去年增加近五千人。

  第二,特別側重于對素質的考察。重點考察人選是否符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等內容。

  第三,在面試過程中增加了專業能力的筆試。例如一些中央部委級的崗位更加側重于綜合能力的考察,筆試、面試通過之后,還要對專業能力進行針對性測試。

  2.近七成崗位計劃專門招錄應屆生,應屆生有哪些優勢?

  中公教育申論培訓一院院長崔雪蓮:在今年國考招錄公告中,有2.5萬個計劃招收應屆生,包括2023屆畢業生以及2021、2022屆國家規定的在兩年擇業期內的畢業生。

  應屆生的優勢在國考中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可選崗位非常多,對2023屆畢業生是個很好的機會。

  其次,應屆畢業生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復習備考的條件也很充分,可以跟老師學習或組團一起學習,這是在職備考的考生不具備的。

  最后,關于未來進入機關工作后個人的晉升。23歲考上公務員和33歲考上公務員,二者未來的晉升路徑肯定會有所不同。此外,今年有約2.8萬的崗位導向基層,應屆生進入公職隊伍,從基層逐步成長,對于未來發展也有很大幫助。

  3.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參加國考?

  一起公考創始人蔡金龍:國考本質上也是找工作,認清崗位特點便知道自己是否適合。

  可以參考自己的性格特征,沉穩或個性鮮明?公務員隊伍中大部分屬于綜合管理崗或基層執行崗,建議個性鮮明的同學在報考時要考慮清楚,這類同學在所有同學中的占比并不高。

  其次,自己是否有更強的專業技能,這一專業技能能否帶來更好的工作機會。

  對于糾結于是否考公的人,可以向長輩、師長咨詢,他們經歷過二三十年的社會變遷,看過社會是怎么發展起來的,或許可以給出一些好的建議。

  4.不同崗位報名需要注意什么?

  半月談公考教研負責人孫曉琳:國考報名流程其實很簡單,首先是整理好個人信息,在崗位表中找到與自己最匹配的崗位。對于工商管理、經濟類專業可選擇性較多的崗位,可以把幾個目標崗位選出來后再進行對比,從而找到最優選擇。

  其次也要考慮到報考人數以及招錄比。建議考生在報考前幾天先觀望,最后兩三天再根據崗位報考人數情況進行選擇。

  最后個人信息一定要詳細、真實填寫,復試時需要提供個人真實信息的全部詳細原件。

  5.考生如何選擇適合的報考崗位?

  中公教育申論培訓一院院長崔雪蓮:今年的職位表表頭有27項內容,報考時第一步并不是精挑細選,而是先篩再選,重點關注學歷、學位、專業這三項硬性條件。

  此外考生要結合自身情況,是有明確的報考目標,還是只要“上岸”就行?針對自身需求在職位表中進行崗位挑選。

  6.從報名到正式考試期間,應該如何準備?

  一起公考創始人蔡金龍:報完名到考試還有大概30天的時間,如何備考實際是“投入-產出”的問題。投入即30天內你能用來學習的時間,做計劃是為了讓心中有“賬”,一旦心中沒“賬”了,從早忙到晚卻忙不出結果。產出即在若干知識點中該選哪些進行突破,要學會取舍。

  對于“二戰”的同學,要側重于練。有些“二戰”的同學不做練習,一味聽賞析課。而聽一道題和做一道題的時間效率能相差4倍以上,建議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練中去。行測要練夠,申論要吃透。

  對于在職備考的考生要重點關注時間管理,除了備考還要完成本職工作。這就要“挖”出別人沒有的時間,比如早晚多學一個小時,“早晚學習,早晚上岸”。其次,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但建議在碎片化學習時練題要練夠十道,知識點要聽完整。最后是得失心,備考中要穩住心態,切勿患得患失。

【編輯:左宇坤】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