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從看客到主角 博物館搭臺邀觀眾置身“史”內

分享到:
分享到:

從看客到主角 博物館搭臺邀觀眾置身“史”內

2024年05月17日 10: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題:從看客到主角 博物館搭臺邀觀眾置身“史”內

  中新網記者呂少威

  “咚咚咚……”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內傳來渾厚的鼓聲,循聲望去,一位身著古裝的俊美“青年”正用力擊鼓。全國首部沉浸式導覽劇《宣南往士》在此上演。

  “擊鼓人”名叫謝佳男,本職工作是銀行職員,在該劇中客串演出,這是她第一次從“觀展”變身“參展”。

  角色的演變緣于今年5月初,她與孩子一起觀看了該劇的表演。“在歷史古跡中的穿越式演出,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代入感很強,觀看時已然覺得自己是這段歷史的主角,連同孩子一起饒有興趣地看完了全場,記住了很多歷史故事。”謝佳男告訴記者,隨后她便萌生了參演的想法并夢想成真。

  這場演出的舉辦地——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位于距今有400多年歷史的“京師首剎”長椿寺內,三進院落隱于民居之間,在高大的百年國槐蔭庇下盡顯古韻。

5月13日,沉浸式導覽劇《宣南往士》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上演。記者富田攝

  走進博物館,院內第一座獨立建筑即為序廳,“此地為宣南”五個大字讓觀眾置身歷史時空,聽該劇的主角之一——老神仙石額公講述宣南一地最早的由來:明嘉靖年間,北京拓建外城,外城劃分為八個坊,其中正對宣武門的兩片區域,分別稱作宣北坊與宣南坊,宣南就此得名。清代,漢族士大夫在宣南聚集、生活,士人越是聚居,就越能吸引更多他處和后至的士子、官僚來此居住,最終形成了宣南士鄉,并衍生出以漢族士人文化活動為代表的“宣南文化”。

  整個導覽劇圍繞老神仙石額公和進京趕考的晚清舉子弘生二人展開,在他們的引領下,觀眾以“親歷者”的身份沉浸式尋跡歷史、聽歷史趣聞。

  在弘生央求下,石額公還“施展法術”帶觀眾一起“穿越時空”到孫公園領略萬卷樓風采,看顏李講學論道,賞筆墨丹青,隨后又返回“現實”,經歷清末“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等歷史事件,見證宣南報業發展變遷史,感受文人士子及熱血青年的家國情懷。

  劇中設有多處互動環節。石額公會隨機邀請一名觀眾,讓其回答哪些道具可以帶進古代科舉考場,進而講述中國古代科舉相關歷史知識;觀眾還能參與到“戊戌變法”游行隊伍中,高呼“拒絕議和,變法圖強”等口號。在臺詞語言風格上,創作團隊特別加入了“北漂”“平板電腦”等現代詞匯,在輕松幽默的氛圍中拉近了演員與觀眾距離。

5月13日,沉浸式導覽劇《宣南往士》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上演。記者富田攝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館長張麗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該劇是我們探索出的展陳活化新路徑,一改‘我講你聽’的傳統觀展模式,讓觀眾變成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

  逼真歷史場景搭建和演員投入的表演讓觀眾不知不覺走進歷史深處。記者在演出現場看到許多觀眾動情地流下眼淚,演出結束后仍佇立許久不忍離去。

  據該劇導演、文保劇社負責人袁子航介紹,該劇自2023年5月18日首演以來,已有近萬名觀眾感受了宣南文化的魅力。為豐富劇本創作,他們還增加了京劇、昆曲等多種傳統藝術形式。同時,為增加更多沉浸式互動體驗,主創團隊邀請更多成員加入演出,有普通觀眾、戲劇愛好者、文博愛好者,也有京劇、相聲、說唱演員等。

  “可以說場場有‘彩蛋’,常看常新。我們就是希望對宣南士鄉文化進行更深入挖掘,同時將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風骨巧妙融合進去,讓觀眾身臨其境,不虛此行。”袁子航說道。

  在即將到來的國際博物館日,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還推出了一條宣南士鄉研學探索線路和全新的演出劇本,包含林則徐、譚嗣同、林白水、邵飄萍等愛國先賢故事,主題是“天下己任,翩翩風骨耀宣南”。同時,還推出線路上名人故居“打卡集章”等時興的互動體驗。

  伴隨各式各樣展覽層出不窮,提升觀眾參與度漸成增強博物館吸引力的“秘訣”。在國家自然博物館,一場名為“博物館的光輝由你點亮”的主題展教活動即將舉行。活動中,觀眾不僅能夠了解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和博物館的收藏、研究、教育職能,還可以通過互動參與的形式,體驗標本的鑒定分類、入庫收藏工作,根據文獻資料模擬骨骼的研究裝架工作,以及微型展覽的設計搭建工作等,變身“研究員”和“策展員”。

  現場的工作人員也將通過學習單,帶領小朋友們探索恐龍化石的發現過程,以及它們是如何被運送到博物館進行深入研究、精心裝架并最終展示給公眾的,從而激發他們對博物館和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和無盡的好奇心。

5月3日,“五一”假期,游客在位于北京的國家自然博物館參觀。記者田雨昊攝

  躺在地上仰望“星空”,俯身探“海底世界”,觀身旁4層樓高的恐龍漫步,盡情在大自然中遨游……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博物館打破“時空界限”提供了可能,也為觀眾的深度游館開辟更大空間。在中國電影博物館3500平方米的展廳內,地屏、立屏等巨型熒幕環繞四周,精彩的聲畫效果如夢如幻。位于北京通州的全國首個聲音藝術博物館內,來自七大洲的獨特自然聲場仿佛讓觀眾置身世界各地。在那一刻,每一個觀眾都是博物館中的主角。

  博物館是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目前,中國博物館數量逐年增加,總數排名世界前列,免費開放率超過90%。隨著中國“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多地博物館接待量不斷創下歷史新高。據國家文物局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郎勁松向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各地博物館競相創新展陳手段,讓更多文物、歷史“活”起來,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多沉浸式互動體驗方式,增強了觀眾“歷史主人翁”意識。在此過程中,歷史與觀眾實現“雙向奔赴”。

  在她看來,當前,得益于“博物館+”不斷融合新場景、新業態,博物館已愈發成為公眾日常社交、打卡“新寵”,煥發出勃勃生機。“到博物館去”正逐漸成為公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

【編輯:房家梁】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